在冬季低温环境下,离心泵易因冻裂、润滑失效、密封损坏等问题引发故障,不仅影响生产效率,还可能造成设备永久性损坏。为确保离心泵在冬季稳定运行,需从防冻、润滑、密封维护、操作规范等多维度制定防护措施,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法。
一、核心防冻:阻断低温损坏风险
冬季离心泵最常见的故障是介质冻结导致泵体、管路裂损,需从 “排空”“保温”“伴热” 三方面构建防护体系。对于短期停用的离心泵,应彻底排空泵体、吸入管路和排出管路内的介质,尤其要检查泵壳底部的放水阀、轴承箱的油位螺塞等易积水部位,确保无残留液体。若介质为不易冻结的油性物质,可保留少量介质作为内部防护,但需每日检查介质状态,防止低温黏稠度增加影响启动。
对于持续运行或长期备用的离心泵,需对暴露在外的管路、泵体进行保温处理。优先选用阻燃型岩棉、聚氨酯等保温材料,包裹厚度根据当地最低温度调整,北方严寒地区建议厚度不低于 50mm。同时,在保温层外包裹防水帆布或铝箔,避免雨雪渗透降低保温效果。对于关键部位如阀门、法兰接口,需额外缠绕电伴热带,设定温度控制在 5-10℃,并配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,防止局部冻结。
二、润滑系统:适配低温工况需求
低温会导致润滑油黏度显著增加,造成轴承润滑不良、摩擦升温,甚至引发轴系卡死。冬季需将润滑油更换为低温专用型号,例如将普通 46 号机械油更换为 32 号低温抗磨液压油,或根据泵体说明书选用黏度指数(VI)大于 140 的合成润滑油,确保在 - 20℃低温下仍能保持良好流动性。
润滑系统维护需增加检查频率,每周打开轴承箱油位视镜,观察油液是否出现分层、浑浊或结冰现象,若发现异常立即更换。同时,每月检测润滑油的运动黏度和水分含量,黏度变化超过 20% 或水分含量大于 0.1% 时需彻底换油。轴承箱的密封件也需检查,防止低温收缩导致润滑油泄漏,可适当涂抹低温密封脂增强密封性。
三、启动与运行:规范操作减少损伤
冬季离心泵启动前需进行充分的预热和盘车,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部件损坏。启动前应打开泵体的排气阀,缓慢通入少量高温介质(如蒸汽、热水)预热泵体,待泵体温度升至 50℃以上、与介质温差小于 30℃时停止预热。同时,手动盘车 5-10 圈,检查转子是否灵活,若出现卡滞现象,需排查是否存在冻结或部件变形,禁止强行启动。
运行过程中需密切监控关键参数,出口压力波动应控制在 ±0.05MPa 以内,轴承温度不得超过 70℃,若发现温度异常升高,需及时排查是否为润滑不良或介质冻结。对于输送易结晶介质的离心泵,需定期检查管路是否存在结晶堵塞,可通过增加伴热温度或定期冲洗管路防止堵塞。停机后需及时排空介质,若无法排空,可通入少量压缩空气吹扫管路,确保无残留液体。
四、日常巡检:建立动态防护机制
冬季需制定专项巡检计划,每日至少进行 2 次全面检查,重点关注保温层是否完好、伴热系统是否正常工作、润滑油位是否达标。巡检时可使用红外测温仪检测泵体、轴承箱、管路的温度,发现局部温度过低(低于 0℃)时,需及时修复保温层或提高伴热温度。同时,检查泵体密封处是否存在泄漏,若发现泄漏,需判断是否为密封件低温失效,及时更换适配冬季工况的密封件。
此外,需建立应急预案,针对可能出现的冻结、卡死等故障,准备好蒸汽吹扫设备、备用润滑油、应急密封件等物资。若发生泵体冻结,禁止直接用明火烘烤,应采用蒸汽缓慢加热解冻,防止部件因骤热骤冷产生裂纹。通过完善的日常巡检和应急机制,可有效降低冬季离心泵的故障风险,保障设备稳定运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