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废水处理系统中,液下泵因直接浸没于介质中工作、无需灌注、适应复杂工况等特点成为关键设备。但废水成分多样(含腐蚀物、颗粒、纤维等)、工况多变,选型不当会导致设备磨损、效率骤降甚至频繁报废。因此,需从废水特性、性能参数、结构设计等多维度综合考量,以下为具体选型方法。
一、解析废水核心特性,确定材质与叶轮类型
废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是选型的基础,需重点分析三项关键指标。
腐蚀性决定泵体材质。中性无腐蚀废水(如生活污水)可选铸铁材质,成本低但耐腐蚀性差;弱酸性(pH5-9)、低氯离子(小于100ppm)废水(如食品加工废水)适合 304 不锈钢,性价比突出;中浓度酸碱(pH2-12)、氯离子(小于500ppm)的电镀废水预处理,316 不锈钢更可靠;强腐蚀性废水(如 pH小于2 的酸洗废水)需用氟塑料(PVDF/PTFE),耐酸碱性优异但成本较高;高盐高固的脱硫废水则适合双相钢(2205),兼顾强度与耐腐蚀性。
含固量与颗粒特性影响叶轮设计。颗粒粒径小于5mm、硬度低的有机污泥,可选半开式叶轮,过流部件用耐磨铸铁;5-20mm 的砂质废水需开式叶轮,配合高铬铸铁(Cr26)或陶瓷材质,耐磨性提升 3-5 倍。含大量纤维的造纸、印染废水,需 “大通道叶轮”(流道宽度≥纤维长度 1.5 倍),并缩小叶轮与泵壳间隙防缠绕。
温度与粘度关联设备适配性。常温(小于60℃)废水无特殊要求;60-120℃需确认材质耐温性,密封件换氟橡胶(耐温≤200℃);大于120℃需定制高温型,电机配冷却套。粘度 > 50cP 的高浓度污泥,需增大叶轮直径或提高转速,同时计算粘度修正系数(流量可能下降 10%-30%)。
二、匹配性能参数,确保工况适配
流量和扬程是核心参数,需精准计算。
流量按处理量 1.1-1.2 倍设计。日处理 1000m³ 的废水站,单泵流量≥1000/(24×0.9)=46.3m³/h(按 24 小时运行、效率 0.9 计);间歇运行的污泥脱水阶段,按峰值算,如 1 小时输 50m³ 污泥,流量≥50m³/h。
扬程计算公式为:提升高度 + 管道阻力 + 局部阻力 + 10%-15% 安全余量。例如,提升高度 5m,管道阻力 8m,局部阻力 3m,总阻力 16m,加 2m 安全余量,所需扬程≥18m。
功率需结合介质特性调整。含颗粒或高粘度废水,电机功率需额外增加 10%-20%,避免过载。
三、关注结构细节,提升稳定性与维护性
液下深度需与水池匹配。常规泵深度≤3m,超过则选长轴液下泵(配中间轴承减晃动)。
叶轮形式按介质选:清液用闭式叶轮(效率 70%-85%);含颗粒 / 纤维用开式 / 半开式;高粘度用螺旋叶轮。
密封方式依工况定:常规用集装式机械密封(寿命是填料密封的 3-5 倍);含颗粒需加冲洗方案;低粘度 / 易挥发废水用双重密封。
电机需适配环境:潮湿处防护等级≥IP55;易燃易爆场合用防爆电机(Ex d II BT4 及以上);户外加防雨罩。
四、兼顾经济性,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
避免过度选型,如中性废水用 316L 会增加 50% 以上成本。选易损件模块化设计的泵,减少维护时间。
综上,选型需先分析废水特性,再匹配参数与结构,最后兼顾经济性,才能保证液下泵高效稳定运行,降低运维成本。
|